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?
新闻天天说:“生育率创新低,中国进入生育悬崖。”
专家也在频繁提醒:“未来劳动力将持续减少,老龄化问题严重。”
可转头一看身边,怎么小区楼下、公园广场,推着两个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?
甚至有些朋友,才三十出头,已经三娃傍身,成了模范父母。
到底是我们看错了世界,还是世界骗了我们?
国家统计数据:大趋势是真的,局部热闹是假象
首先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:中国的生育率,确实在下降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:2023年,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,远低于2016年“全面二孩”政策刚实施时的1786万人。
而总和生育率,也从2017年的1.7,跌到了2024年的1.07,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——1.3。
什么意思?就是说,每个育龄妇女,平均只生1.07个孩子,这个人口结构,已经收不回来了。
那为什么我们身边反而看到很多人生二胎、三胎?其实这就是“局部热,整体冷”的典型错觉现象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聚光灯效应”,也就是说,我们容易高估自己看到的事情的普遍性。
你朋友圈有两个朋友生了三胎,你就觉得三胎很多;而你没看到的,是无数个正在丁克、选择单身、或者压根不想结婚的人。
就像一位网友说的:“你以为大家都在生娃,其实多数人连恋爱都懒得谈。”
生多胎的,往往集中在这几类人群
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你身边那些多胎家庭,其实就会发现一个规律:他们很多不是普通打工人,而是集中在几个特定群体。
第一类: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。
说白了,有钱人不怕多养孩子。
一个孩子上学贵,三个一样贵,不差那点奶粉钱。对于这类家庭,多一个孩子,反而是传宗接代的投资,多了个帮手、多了个未来的资产。
第二类:有传统家庭观念的人。
在一些地区或群体中,比如西北农村、福建山区、或是部分信仰群体,生多胎不仅是生活方式,更是信仰传承。
多子多福这四个字,依然根深蒂固。
第三类:高学历、高情绪稳定度女性。
别以为生三胎的,都是传统妇女。实际上,生育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女性中,高学历女性占比正在上升。
为什么?因为她们有更强的家庭规划能力,更愿意在事业和家庭中找平衡点。
打个比方,现在辅助生育,尤其是冻卵人群,最广泛的客户就是这类高学历女性;
她们往往有多一手的资金,多一手的信息,自然会做多一手的准备。
为何会出现“我身边很多人生娃”这件事?其实是一种错觉
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问题:你看到的这些人生二胎三胎,可能全在你的社交圈。
比如你30岁左右,结婚5年左右,朋友圈里自然是结婚生娃的高峰期,你看到一堆人扎堆生娃,其实只是这个年龄段的集中爆发期。
等过5年你再看,周围就开始变成“谁谁离婚了”、“谁谁说不生了”、“谁谁开始躺平”……
社会学里有个词叫“圈层共鸣”。你混在哪个圈子里,你就会被哪类信息包围,久而久之,你就以为整个社会都这样。
举个例子:如果你在中产家庭集中的社区、私立幼儿园家长群,看到三胎妈妈很多,那是因为你在“少数多胎群体”的密集点;
但如果你去一个大学女生宿舍、设计公司办公室、互联网公司茶水间问问,大概率会听到:“谁生孩子啊,我猫都不想养。”
“想生”和“能生”之间,还隔着一座山。
很多人不是不想要二胎、三胎,而是生不起、养不起。
网上有个扎心回答:“一个孩子不吃不喝光学前教育都要15万,两个就是30万。”
“这还不算房贷、车贷、培训班、保险金。你说我想不想生?我想啊,但钱包它不答应。”
所以,那个生育率在降低的大趋势,是真的。
而那个“我身边好多人生二胎、三胎”的感觉,也不全是错觉——只是你看到的是局部热,而看不到整体冷。也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。
国家也明白这个现实,所以最近几年,不断在出台生育支持政策:
提高育儿假期、鼓励企业设托育机构、出台生育补贴政策、放开户籍限制、教育资源倾斜、设立妈妈友好岗位等等。
但归根到底,想让更多人愿意生、敢生、能生,不是一纸政策就能搞定的,而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鼓励生育的关键,不在于政策口号,而在于让人们看到希望。
-The End -
作者-李眉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